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地方風系與地方風

  全球尺度的理論中,地球在三個大前提-「地表無海陸差異」、「地表無高低起伏」以及「地軸不傾斜」-之下,整個地球的風,就會呈現出行星風系般的規律;然而我們知道,地球表面有海陸分布、海拔高低以及地表性質不同等差異,太陽也是隨著季節而改變直射的位置,地軸更是以23.5度的角度傾斜,所以說,行星風系理論般的穩定其實是幾乎不存在的;儘管如此,太陽改變直射位置與地軸傾斜,我們都可以用風帶的南北移動概括解釋,那麼地球上那麼多與行星風系大相逕庭的風,很明顯的,其出現原因就是受到較小範圍內(區域尺度)可以有極大差異的「地表性質」所影響囉。

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

南海九段線-地圖上的政治地理

Nanhai_Zhudao_2004 nanhai_zhudao_200304

  上面這兩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南海地圖,也是大家看習慣了的南海地圖。愛(中華民)國主義者或者台獨份子可能每每都對中國,用個U形的虛線線段,把南海諸島與臺灣島劃入領域中,投以不可思議或者鄙夷的眼神,而這條界線,正也造成了一些國際問題,畢竟中國把手伸那麼長,鄰近南海的越南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和印尼自然也有話說,這群珊瑚礁島不僅觀光資源豐厚,巨大的海盆地形,更是石油蘊藏的良好環境,曾有中國石油專家指出,在南海,開採出一兩個大慶油田,不是不可能的,因此,在南海海權的爭奪上,中國與其他鄰國鬧得不可開交,也成為東南亞局勢穩定的重要阻礙。既然這麼有爭議,為什麼中國本身總能理直氣壯的,說這是中國的領域呢?縱使有很多島礁早已不在中國的控制之下。

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

臺灣植物垂直分布、北降和南降現象

  「北降現象」是一種植群的垂直分布因緯度升高,而逐漸降至低海拔的現象。其基本的外顯現象就是,在南邊(靠近赤道)必須生長在海拔較高處的植物,在北邊(距離赤道較遠)則可生長在比較低處;北降現象這個名詞的適用範圍僅限於北半球,在南半球則南北分布的狀態相反。

  在細談北降現象之前,先來了解植物的垂直分布。在不考慮區域氣候差異的狀態下,垂直高度的變化將會導致植群分布的差異,在台灣(林務局),通常以嘉義到玉山一線的植群分布作為基準,分做熱帶林、副熱帶林、溫帶林、寒帶林以及高山草原五大部分;生態學者則以植群科別由低至高分為楠榕林帶、楠櫧林(樟殼林)、針闊葉混淆林(上、下部櫟林帶)、針葉林(鐵杉-雲山帶及冷杉帶),以及由草原(箭竹為主)組成的高山帶。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分帶法,因目的而異,不過都與「高度」有關。

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崩壞作用與崩壞地形

  這邊要淺談中學地理課會上到的幾種主要地形作用中的「崩壞作用」,以及這些作用所形成的地形。地形百百種,為什麼要先挑崩壞地形呢?有幾個主要原因:第一,先前在雪美老師的計畫中,曾經執行過原住民國中生對於坡地災害(崩壞地形所造成的災害)識覺的研究,發現學生對於崩壞作用的定義其實是相當模糊的;第二,當我進入高中實習之後,我也負責上到了崩壞地形,但很明顯在後來的驗收中,學生們似乎學的不是很好;第三,近年來崩壞地形所造成的災害,見報率與被研究的機率高了許多,提升這方面的認知確實有一定的必要,以免隨著部分記者以訛傳訛。

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

島嶼生物地理學與應用

  島嶼生物地理學(Island Biogeography)顧名思義,就是一門專門研究被海環繞的島嶼,其生物地理分佈特性的學門。島嶼生物地理學在近年來受到了廣大的關注,以鳥類來說,雖然全世界的島嶼上鳥類種數、亞種數僅佔全世界的20%,但是西元1600年以來,滅絕的171個鳥群(或亞種),卻有高達155個類群(約90%)是僅分布於島嶼的種類,島嶼鳥類滅絕的速率遠超過大陸地區50倍,一定是有什麼機制而造成了這樣的結果。

均夷作用

  1904 年張伯林(T. C. Chamberlin)和薩利斯巴利(R. D. Salisbury)對均夷作用(gradation)作了這樣的定義:「地殼表面所有的地貌過程均趨於形成一種平面者,稱為均夷作用。」簡而言之,就是讓地表因侵蝕、堆積作用而逐漸由凹凸不平趨向平滑面的過程,此一平滑面為一內凹曲線,稱作「均夷剖面(graded profile)」。一般而言,若用對地表雕塑最為明顯的河流營力來描述,河川的上游則以侵蝕作用為主,向下往均夷剖面侵蝕,又稱作「蝕夷作用(Degradation)」;相反的,河川下游則以堆積作用為主,向上往均夷剖面堆積,也稱作「積夷作用(Aggradation)」;而全段河川縱剖面達到均夷剖面時,該河川就稱為「均夷河(graded stream)」。

華萊士線與其延伸

  生物的分布,一直是早期博物學家探索的主要課題之一,自從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的發現震驚全世界之後,有更多的博物學家也投入了未知大陸的生物分佈研究。對地理學界而言,比較有名的大概就是洪堡德,這位醫生世家出身的學者,在南美洲進行了相當長一段的生物標本採集,也算是後來地理學界重視「實察」的鼻祖吧!

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

文化涵化、同化與擬態

  文化涵化(acculturation)意指不同的文化體彼此接觸時,文化體本身所發生的變化,與另一個文化體相關。在大部分的狀況下,文化體彼此間很少是對等的力量,通常有一強勢(或主要)文化體與另一個弱勢(或被支配)的文化體,而強勢文化體影響弱勢文化體的作用通常較強;另一方面,也可以說是弱勢文化體「借用」強勢文化體的文化內容,進而與本身文化的融合。這種文化的「借取」通常是個雙向的過程,但在弱勢文化體上,我們比較能夠看到涵化的結果。
 

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

華倫亭海岸分類

  在開始敘述華倫亭的海岸分類之前,可以先釐清一下,分類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基本上將海岸地形做分類,不外乎下列幾個原因:第一,掌握海岸成因;第二,簡單了解海岸型態;第三,了解海岸發展。基本上,不論是為了商業交通目的(如建設港口)、海岸保安目的或者學術目的,海岸分類均十分重要。也正因為海岸分類十分重要,因此有許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海岸分類,如沙岸、岩岸的分類,或者以成因而分成谷灣式(溺谷)海岸、珊瑚礁海岸......等。

地圖分帶投影

  圓形的地球,要轉繪成平面的地圖,並需要經過「投影」的動作,投影法非常的多種,目前在台灣最常被使用的稱作橫麥卡托投影(Transverse Mercator Projection),屬於正形投影的一種,在小範圍內保持形狀不變,對於各種應用較為方便。我們可以想像成將一個圓柱體橫躺,套在地球外面,再將地表投影到這個圓柱上,然後將圓柱體展開成平面。圓柱與地球沿南北經線方向相切,我們將這條切線稱為「中央經線」。在中央經線上,投影面與地球完全密合,因此圖形沒有變形;由中央經線往東西兩側延伸,地表圖形會被逐漸放大,變形也會越來越嚴重。

侵蝕輪迴學說

侵蝕輪迴學說 (Cycle of Erosion)

  侵蝕輪迴學說係由戴維斯於1899年所發表,他的學說主要應用於地形發育。他認為岩石的種類及構造(構造)、侵蝕作用的種類(營力),以及侵蝕營力作用的時間(時間)這三要素對於地貌發育有相當大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