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秀姑巒溪與花蓮溪之襲奪》
(1)
根據徐鐵良、陳培源(1951)所發表的
〈台灣花蓮溪之河流襲奪〉中指出
秀姑巒溪原為古花蓮溪之源頭,向北流而自花蓮市入海
後因奇美溪(今日秀姑巒溪之下游)向源侵蝕
切穿海岸山脈,襲奪古花蓮溪之上游,成為今日秀姑巒溪
以上狀況所舉證據如下:
以下為摘錄期刊論文之結論。
資料來源: 陳宗仁,〈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——兼論槍枝的傳入、流通與使用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第36期(2005.12),頁53-106。
近代台灣原住民社會沒有自己的文字書寫,也沒有針對槍枝武器編造完整的歷史論述。我們對原住民槍枝文化的了解,只能憑藉外人的文字描述與寫真留影,而這些文字的寫作者或圖像的畫家、攝影師,多半沒有針對原住民的槍枝文化進行論述或描述。因此,本文憑藉的資料相當零碎、含混。當見到一張泰雅族人持著新式槍枝的圖像,我們很難猜測這是個案,還是通例;但即使有這樣的材料限制,本文試圖去整理近代台灣原住民與槍的關係,也許無法建構完整的原住民槍枝文化史,但至少我們可以進行初步的討論,並避免誤解。
以下的內容是不同時間所寫出來的,所以各段落間可能沒有相關性,但每個段落都會是我對地形學教學展演出的一個獨立看法,有些適用於中學,有些適用於大學自我學習,有些則是從我的大學地形相關課程助教生涯中所體認的。隨著我的PO文增加,這篇網誌也會不定期更新。
每當大學地形學上到戴維斯( William Morris Davis )在1884年所提出的「侵蝕輪迴(地理輪迴、地形輪迴)」理論時,總是會提到他所建基的「均變說」假設前提。均變說可算是一種科學哲學上的思考,相仿的概念早在1072年波斯博物學家 Avicenna 所提出,但這個思想最早被運用在醫學上。18世紀末期以降的大約100年間被廣泛討論、認可,在沉積岩與地形學的研究上,均變說提供了「深遠的時間(地質時間)」的前提,認為大地的演變是漸變的,侵蝕輪迴理論也因此有假設前提,即普遍穩定的大地,再受到河流不同程度侵蝕影響,將地形分為幼年期、壯年期、老年期,是一種「漸變」的概念。
69歲的達爾文。(來源:維基百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