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‧教育

本網誌休兵中,如有特別想要討論的議題可以寫信至theericel@gmail.com。另外,主網站(http://theericel.blogspot.com/)仍持續經營中唷。

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

秀姑巒溪的襲奪爭議

›
  《秀姑巒溪與花蓮溪之襲奪》 (1) 根據徐鐵良、陳培源(1951)所發表的 〈台灣花蓮溪之河流襲奪〉中指出 秀姑巒溪原為古花蓮溪之源頭,向北流而自花蓮市入海 後因奇美溪(今日秀姑巒溪之下游)向源侵蝕 切穿海岸山脈,襲奪古花蓮溪之上游,成為今日秀姑巒溪 以上狀況所舉證據如下:
1 則留言:

原住民的槍枝文化

›
以下為摘錄期刊論文之結論。 資料來源: 陳宗仁,〈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——兼論槍枝的傳入、流通與使用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第36期(2005.12),頁53-106。 近代台灣原住民社會沒有自己的文字書寫,也沒有針對槍枝武器編造完整的歷史論述。我們對原住民槍枝文化的了解,只能憑...

地形學的教學展演(持續更新)

›
以下的內容是不同時間所寫出來的,所以各段落間可能沒有相關性,但每個段落都會是我對地形學教學展演出的一個獨立看法,有些適用於中學,有些適用於大學自我學習,有些則是從我的大學地形相關課程助教生涯中所體認的。隨著我的PO文增加,這篇網誌也會不定期更新。

本是同根生-生物演化和地形演育概念

›
每當大學地形學上到戴維斯( William Morris Davis )在1884年所提出的「侵蝕輪迴(地理輪迴、地形輪迴)」理論時,總是會提到他所建基的「均變說」假設前提。均變說可算是一種科學哲學上的思考,相仿的概念早在1072年波斯博物學家 Avicenna 所提出,但這個思...
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

《地理教育》期刊性質與目錄

›
  《地理教育》(以下稱本刊)創刊於民國五十八年,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系刊,創刊之時,發行人為沙學浚,學會常務理事(即會長)為陳其南,創刊號主編顏金良,編輯群則包括張秋寶、傅淑蓉、黃朝恩、陳金生、劉舉鯤、廖喜代、黃正忠、施秋芳、楊慧芳、師清廉、鄭勝華等人;本刊於創刊之初...
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

流域與集水區

›
  *立霧溪集水區地形圖。   在中學地理課本中,流域與集水區是兩個很困擾人的名詞。每當學生一問:「老師,流域與集水區有什麼不同?」十個老師裡面大概會有八個要好好思考一番,這八個裡面或許又有六個會說要查一查。所以,究竟流域與集水區有何不同呢?在中學地理課本裡頭,用一個比較簡...
2 則留言:
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地方風系與地方風

›
  全球尺度的理論中,地球在三個大前提-「地表無海陸差異」、「地表無高低起伏」以及「地軸不傾斜」-之下,整個地球的風,就會呈現出行星風系般的規律;然而我們知道,地球表面有海陸分布、海拔高低以及地表性質不同等差異,太陽也是隨著季節而改變直射的位置,地軸更是以23.5度的角度傾斜,所...
1 則留言:
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

南海九段線-地圖上的政治地理

›
  上面這兩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南海地圖,也是大家看習慣了的南海地圖。愛(中華民)國主義者或者台獨份子可能每每都對中國,用個U形的虛線線段,把南海諸島與臺灣島劃入領域中,投以不可思議或者鄙夷的眼神,而這條界線,正也造成了一些國際問題,畢竟中國把手伸那麼長,鄰近南海的越南...
6 則留言:
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

臺灣植物垂直分布、北降和南降現象

›
  「北降現象」是一種植群的垂直分布因緯度升高,而逐漸降至低海拔的現象。其基本的外顯現象就是,在南邊(靠近赤道)必須生長在海拔較高處的植物,在北邊(距離赤道較遠)則可生長在比較低處;北降現象這個名詞的適用範圍僅限於北半球,在南半球則南北分布的狀態相反。   在細談北降現象之前...
2 則留言:
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崩壞作用與崩壞地形

›
  這邊要淺談中學地理課會上到的幾種主要地形作用中的「崩壞作用」,以及這些作用所形成的地形。地形百百種,為什麼要先挑崩壞地形呢?有幾個主要原因:第一,先前在雪美老師的計畫中,曾經執行過原住民國中生對於坡地災害(崩壞地形所造成的災害)識覺的研究,發現學生對於崩壞作用的定義其實是相當...
4 則留言:
›
首頁
查看網路版

關於我自己

theericel
檢視我的完整簡介
技術提供: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