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

秀姑巒溪的襲奪爭議

 《秀姑巒溪與花蓮溪之襲奪》

(1)

根據徐鐵良、陳培源(1951)所發表的

〈台灣花蓮溪之河流襲奪〉中指出

秀姑巒溪原為古花蓮溪之源頭,向北流而自花蓮市入海

後因奇美溪(今日秀姑巒溪之下游)向源侵蝕

切穿海岸山脈,襲奪古花蓮溪之上游,成為今日秀姑巒溪

以上狀況所舉證據如下:

原住民的槍枝文化

以下為摘錄期刊論文之結論。

資料來源: 陳宗仁,〈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——兼論槍枝的傳入、流通與使用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第36期(2005.12),頁53-106。

近代台灣原住民社會沒有自己的文字書寫,也沒有針對槍枝武器編造完整的歷史論述。我們對原住民槍枝文化的了解,只能憑藉外人的文字描述與寫真留影,而這些文字的寫作者或圖像的畫家、攝影師,多半沒有針對原住民的槍枝文化進行論述或描述。因此,本文憑藉的資料相當零碎、含混。當見到一張泰雅族人持著新式槍枝的圖像,我們很難猜測這是個案,還是通例;但即使有這樣的材料限制,本文試圖去整理近代台灣原住民與槍的關係,也許無法建構完整的原住民槍枝文化史,但至少我們可以進行初步的討論,並避免誤解。

地形學的教學展演(持續更新)

以下的內容是不同時間所寫出來的,所以各段落間可能沒有相關性,但每個段落都會是我對地形學教學展演出的一個獨立看法,有些適用於中學,有些適用於大學自我學習,有些則是從我的大學地形相關課程助教生涯中所體認的。隨著我的PO文增加,這篇網誌也會不定期更新。

本是同根生-生物演化和地形演育概念

每當大學地形學上到戴維斯( William Morris Davis )在1884年所提出的「侵蝕輪迴(地理輪迴、地形輪迴)」理論時,總是會提到他所建基的「均變說」假設前提。均變說可算是一種科學哲學上的思考,相仿的概念早在1072年波斯博物學家 Avicenna 所提出,但這個思想最早被運用在醫學上。18世紀末期以降的大約100年間被廣泛討論、認可,在沉積岩與地形學的研究上,均變說提供了「深遠的時間(地質時間)」的前提,認為大地的演變是漸變的,侵蝕輪迴理論也因此有假設前提,即普遍穩定的大地,再受到河流不同程度侵蝕影響,將地形分為幼年期、壯年期、老年期,是一種「漸變」的概念。

69歲的達爾文。(來源:維基百科)

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

《地理教育》期刊性質與目錄

地理教育創刊號封面

  《地理教育》(以下稱本刊)創刊於民國五十八年,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系刊,創刊之時,發行人為沙學浚,學會常務理事(即會長)為陳其南,創刊號主編顏金良,編輯群則包括張秋寶、傅淑蓉、黃朝恩、陳金生、劉舉鯤、廖喜代、黃正忠、施秋芳、楊慧芳、師清廉、鄭勝華等人;本刊於創刊之初,即定調本刊之性質為:

  系刊是系友們及在校同學共有的刊物,它反映出我們求知要發表的熱忱,如何提高它的水準,是我們共同的責任。

  地理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,也是科學教育。地名辭典式的地理學及地理教育,早在文化進展的潮流中,隨波而逝;但這種落伍的觀念卻仍在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,如何增進國人對現代地理學及地理教育之認識,是我們共同的責任,也是本刊的任務。

 --節錄自《地理教育》創刊號〈編後語〉

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

流域與集水區


  *立霧溪集水區地形圖。

  在中學地理課本中,流域與集水區是兩個很困擾人的名詞。每當學生一問:「老師,流域與集水區有什麼不同?」十個老師裡面大概會有八個要好好思考一番,這八個裡面或許又有六個會說要查一查。所以,究竟流域與集水區有何不同呢?在中學地理課本裡頭,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做界定:流域表示整條河的最大集水面積,舉例:淡水河流域、曾文溪流域、長江流域等。集水區表示任意點以上的集水面積,舉例:基隆河集水區、石門水庫集水區。

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地方風系與地方風

  全球尺度的理論中,地球在三個大前提-「地表無海陸差異」、「地表無高低起伏」以及「地軸不傾斜」-之下,整個地球的風,就會呈現出行星風系般的規律;然而我們知道,地球表面有海陸分布、海拔高低以及地表性質不同等差異,太陽也是隨著季節而改變直射的位置,地軸更是以23.5度的角度傾斜,所以說,行星風系理論般的穩定其實是幾乎不存在的;儘管如此,太陽改變直射位置與地軸傾斜,我們都可以用風帶的南北移動概括解釋,那麼地球上那麼多與行星風系大相逕庭的風,很明顯的,其出現原因就是受到較小範圍內(區域尺度)可以有極大差異的「地表性質」所影響囉。

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

南海九段線-地圖上的政治地理

Nanhai_Zhudao_2004 nanhai_zhudao_200304

  上面這兩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南海地圖,也是大家看習慣了的南海地圖。愛(中華民)國主義者或者台獨份子可能每每都對中國,用個U形的虛線線段,把南海諸島與臺灣島劃入領域中,投以不可思議或者鄙夷的眼神,而這條界線,正也造成了一些國際問題,畢竟中國把手伸那麼長,鄰近南海的越南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和印尼自然也有話說,這群珊瑚礁島不僅觀光資源豐厚,巨大的海盆地形,更是石油蘊藏的良好環境,曾有中國石油專家指出,在南海,開採出一兩個大慶油田,不是不可能的,因此,在南海海權的爭奪上,中國與其他鄰國鬧得不可開交,也成為東南亞局勢穩定的重要阻礙。既然這麼有爭議,為什麼中國本身總能理直氣壯的,說這是中國的領域呢?縱使有很多島礁早已不在中國的控制之下。

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

臺灣植物垂直分布、北降和南降現象

  「北降現象」是一種植群的垂直分布因緯度升高,而逐漸降至低海拔的現象。其基本的外顯現象就是,在南邊(靠近赤道)必須生長在海拔較高處的植物,在北邊(距離赤道較遠)則可生長在比較低處;北降現象這個名詞的適用範圍僅限於北半球,在南半球則南北分布的狀態相反。

  在細談北降現象之前,先來了解植物的垂直分布。在不考慮區域氣候差異的狀態下,垂直高度的變化將會導致植群分布的差異,在台灣(林務局),通常以嘉義到玉山一線的植群分布作為基準,分做熱帶林、副熱帶林、溫帶林、寒帶林以及高山草原五大部分;生態學者則以植群科別由低至高分為楠榕林帶、楠櫧林(樟殼林)、針闊葉混淆林(上、下部櫟林帶)、針葉林(鐵杉-雲山帶及冷杉帶),以及由草原(箭竹為主)組成的高山帶。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分帶法,因目的而異,不過都與「高度」有關。

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崩壞作用與崩壞地形

  這邊要淺談中學地理課會上到的幾種主要地形作用中的「崩壞作用」,以及這些作用所形成的地形。地形百百種,為什麼要先挑崩壞地形呢?有幾個主要原因:第一,先前在雪美老師的計畫中,曾經執行過原住民國中生對於坡地災害(崩壞地形所造成的災害)識覺的研究,發現學生對於崩壞作用的定義其實是相當模糊的;第二,當我進入高中實習之後,我也負責上到了崩壞地形,但很明顯在後來的驗收中,學生們似乎學的不是很好;第三,近年來崩壞地形所造成的災害,見報率與被研究的機率高了許多,提升這方面的認知確實有一定的必要,以免隨著部分記者以訛傳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