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崩壞作用與崩壞地形

  這邊要淺談中學地理課會上到的幾種主要地形作用中的「崩壞作用」,以及這些作用所形成的地形。地形百百種,為什麼要先挑崩壞地形呢?有幾個主要原因:第一,先前在雪美老師的計畫中,曾經執行過原住民國中生對於坡地災害(崩壞地形所造成的災害)識覺的研究,發現學生對於崩壞作用的定義其實是相當模糊的;第二,當我進入高中實習之後,我也負責上到了崩壞地形,但很明顯在後來的驗收中,學生們似乎學的不是很好;第三,近年來崩壞地形所造成的災害,見報率與被研究的機率高了許多,提升這方面的認知確實有一定的必要,以免隨著部分記者以訛傳訛。

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

島嶼生物地理學與應用

  島嶼生物地理學(Island Biogeography)顧名思義,就是一門專門研究被海環繞的島嶼,其生物地理分佈特性的學門。島嶼生物地理學在近年來受到了廣大的關注,以鳥類來說,雖然全世界的島嶼上鳥類種數、亞種數僅佔全世界的20%,但是西元1600年以來,滅絕的171個鳥群(或亞種),卻有高達155個類群(約90%)是僅分布於島嶼的種類,島嶼鳥類滅絕的速率遠超過大陸地區50倍,一定是有什麼機制而造成了這樣的結果。

均夷作用

  1904 年張伯林(T. C. Chamberlin)和薩利斯巴利(R. D. Salisbury)對均夷作用(gradation)作了這樣的定義:「地殼表面所有的地貌過程均趨於形成一種平面者,稱為均夷作用。」簡而言之,就是讓地表因侵蝕、堆積作用而逐漸由凹凸不平趨向平滑面的過程,此一平滑面為一內凹曲線,稱作「均夷剖面(graded profile)」。一般而言,若用對地表雕塑最為明顯的河流營力來描述,河川的上游則以侵蝕作用為主,向下往均夷剖面侵蝕,又稱作「蝕夷作用(Degradation)」;相反的,河川下游則以堆積作用為主,向上往均夷剖面堆積,也稱作「積夷作用(Aggradation)」;而全段河川縱剖面達到均夷剖面時,該河川就稱為「均夷河(graded stream)」。

華萊士線與其延伸

  生物的分布,一直是早期博物學家探索的主要課題之一,自從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的發現震驚全世界之後,有更多的博物學家也投入了未知大陸的生物分佈研究。對地理學界而言,比較有名的大概就是洪堡德,這位醫生世家出身的學者,在南美洲進行了相當長一段的生物標本採集,也算是後來地理學界重視「實察」的鼻祖吧!

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

文化涵化、同化與擬態

  文化涵化(acculturation)意指不同的文化體彼此接觸時,文化體本身所發生的變化,與另一個文化體相關。在大部分的狀況下,文化體彼此間很少是對等的力量,通常有一強勢(或主要)文化體與另一個弱勢(或被支配)的文化體,而強勢文化體影響弱勢文化體的作用通常較強;另一方面,也可以說是弱勢文化體「借用」強勢文化體的文化內容,進而與本身文化的融合。這種文化的「借取」通常是個雙向的過程,但在弱勢文化體上,我們比較能夠看到涵化的結果。
 

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

華倫亭海岸分類

  在開始敘述華倫亭的海岸分類之前,可以先釐清一下,分類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基本上將海岸地形做分類,不外乎下列幾個原因:第一,掌握海岸成因;第二,簡單了解海岸型態;第三,了解海岸發展。基本上,不論是為了商業交通目的(如建設港口)、海岸保安目的或者學術目的,海岸分類均十分重要。也正因為海岸分類十分重要,因此有許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海岸分類,如沙岸、岩岸的分類,或者以成因而分成谷灣式(溺谷)海岸、珊瑚礁海岸......等。

地圖分帶投影

  圓形的地球,要轉繪成平面的地圖,並需要經過「投影」的動作,投影法非常的多種,目前在台灣最常被使用的稱作橫麥卡托投影(Transverse Mercator Projection),屬於正形投影的一種,在小範圍內保持形狀不變,對於各種應用較為方便。我們可以想像成將一個圓柱體橫躺,套在地球外面,再將地表投影到這個圓柱上,然後將圓柱體展開成平面。圓柱與地球沿南北經線方向相切,我們將這條切線稱為「中央經線」。在中央經線上,投影面與地球完全密合,因此圖形沒有變形;由中央經線往東西兩側延伸,地表圖形會被逐漸放大,變形也會越來越嚴重。

侵蝕輪迴學說

侵蝕輪迴學說 (Cycle of Erosion)

  侵蝕輪迴學說係由戴維斯於1899年所發表,他的學說主要應用於地形發育。他認為岩石的種類及構造(構造)、侵蝕作用的種類(營力),以及侵蝕營力作用的時間(時間)這三要素對於地貌發育有相當大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