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

均夷作用

  1904 年張伯林(T. C. Chamberlin)和薩利斯巴利(R. D. Salisbury)對均夷作用(gradation)作了這樣的定義:「地殼表面所有的地貌過程均趨於形成一種平面者,稱為均夷作用。」簡而言之,就是讓地表因侵蝕、堆積作用而逐漸由凹凸不平趨向平滑面的過程,此一平滑面為一內凹曲線,稱作「均夷剖面(graded profile)」。一般而言,若用對地表雕塑最為明顯的河流營力來描述,河川的上游則以侵蝕作用為主,向下往均夷剖面侵蝕,又稱作「蝕夷作用(Degradation)」;相反的,河川下游則以堆積作用為主,向上往均夷剖面堆積,也稱作「積夷作用(Aggradation)」;而全段河川縱剖面達到均夷剖面時,該河川就稱為「均夷河(graded stream)」。



  使地表發生均夷現象的因素有風化作用,又可分為物理性風化作用和化學性風化作用。前者是指岩石熱脹冷縮的崩解作用,又叫機械化風化作用,其方式有四,即:一、粒狀分解,二、剝蝕,三、塊狀崩解,四、碎裂。化學性風化乃是分解作用,也就是岩石被溶解、氧化及碳酸化的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風化作用可使地表降低,而風化後的物質經由河流、風力以及崩壞作用的搬運,往下游堆積區域進行堆積;而岩溶作用、鱗剝作用等地形作用也可以造成上述結果,這些都是促使地表均夷的動力。


參考資料
1.中華百科全書-均夷作用
2.徐美玲(2007),《遠足圖解地理辭典》,台北:遠足文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